wénxué

文学

wén xué

ㄨㄣˊ ㄒㄩㄝˊ

文學

释义
  1. 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,包括小说、散文、戏剧、诗歌等。 literature;
    文学之趣味。——蔡元培《图画》
  2. 学问。 learning; knowledge;
    胸中又没文学。
  3. 文章博学。孔门四科之一。参见“四科”。
    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德行:颜渊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。言语:宰我、子贡。政事:冉有、季路。文学:子游、子夏。”刑昺 疏:“若文章博学,则有 子游、子夏 二人也。”朱熹 集注:“弟子因 孔子 之言,记此十人,而并目其所长,分为四科。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,於此可见。”
  4. 指儒家学说。
    《韩非子·六反》:“学道立方,离法之民也,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。”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臣请诸有文学《诗》《书》百家语者,蠲除去之。”
  5. 泛指文章经籍。
    《吕氏春秋·荡兵》:“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,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,故説虽彊,谈虽辨,文学虽博,犹不见听。”唐•韩愈 《上兵部李侍郎书》:“性本好文学,因困厄悲愁,无所告语,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。”清•刘大櫆 《赠张絅儒序》:“余贫且贱,既一意专攻文学,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。”
  6. 儒生。亦泛指有学问的人。
   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时序》:“自 献帝 播迁,文学蓬转。”《明史·隐逸传序》:“明太祖 兴礼儒士,聘文学,搜求巖穴。”鲁迅 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五篇:“始皇 既壮,絀 不韦 ;又渐并兼列国,虽亦召文学,置博士,而终则焚烧《诗》《书》,杀诸生甚众。”
  7. 学校,习儒之所。
   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江水一》:“南岸道东,有文学。始 文翁 为 蜀 守,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……后州夺郡,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。”
  8. 文才;才学。
    《北史·魏收传》:“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,歷官著名,并在 收 前。”宋•王谠 《唐语林·补遗三》:“德裕 虽丞相子,文学过人。”元•武汉臣 《玉壶春》楔子:“据此人文学,还在小官之上。”明•谢肇淛 《五杂俎·事部四》:“姚峴 有文学,而好滑稽,遇机即发。”
  9. 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、文件。
    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恬 尝书狱典文学。”司马贞 索隐:“谓 恬 尝学狱法,遂作狱官文学。”
  10. 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。参见“四科”。
    《宋书·隐逸传·雷次宗》:“时国子学未立,上留心蓺术,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,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,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,凡四学并建。”
  11. 官名。汉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,或称文学掾,或称文学史,为后世教官所由来。三国魏武帝置太子文学,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。唐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,德宗时改称文学,宋以后废之。晋及隋唐时,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。明清废。
  12. ⒑ 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。
    鲁迅 《二心集·“硬译”与“文学的阶级性”》:“文学不借人,也无以表示‘性’,一用人,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,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。”郭沫若 《谈文学翻译工作》: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。”
国语辞典

文學

wén xué
ㄨㄣˊ ㄒㄩㄝˊ
释义
  1. 廣義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現,而以文字記述的著作;狹義則專指以藝術的手法,表現思想、情感或想像的作品。
  2. 職官名。漢時州郡及王國都設置。
    《史記.卷一二一.儒林傳.公孫弘傳》:「能通一蓺以上,補文學掌故缺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