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ānxiāo

山魈

shān xiāo

ㄕㄢ ㄒㄧㄠ

名词

释义
  1. 猕猴的一种。面部皮肤蓝色,鼻子红色,吻部有血须,尾极短,多群居,产于非洲西部。 mandrill;
  2. 传说中山里的怪物。 monster;
  3. 动物名。猴属。狒狒之类。体长约三尺,头大面长,眼小而凹,鼻深红色,两颊蓝紫有皱纹,腹部灰白色,臀部有一大块红色脾胝,尾极短而向上,有尖利长牙,性凶猛,状极丑恶。古代传说以为山怪,又称“山萧”、“山臊”、“山繅”等,记述状貌不一。
    唐•戴孚 《广异记·斑子》:“山魈者, 岭 南所在有之,独足反踵,手足三歧。其牝者好施脂粉。於大树中做窠。”唐•白居易 《送人贬信州判官》诗:“溪畔毒沙藏水弩,城头枯树下山魈。”宋•陆游 《得所亲广州书》诗:“人稀野店山魈语,路僻蛮村荔子繁。”章炳麟 《噀伧文》:“毋作山魈,鼠窃狗偷。”《人民文学》1978年第7期:“这一下,老人们全都撞着了山魈一样,走都走不迭。”
国语辞典

shān xiāo
ㄕㄢ ㄒㄧㄠ
释义
  1. 動物名。哺乳綱靈長目。體長三尺餘,被長毛,尾短而向上,性猛力強,產於非洲西岸,以野鼠、小鳥等為食。
  2. 傳說中山間的鬼怪。